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

從裨海紀遊窺見大肚山之春 大肚山學會吳金樹2018.11.25


小果薔薇
1697年(清康熙36年)郁永河來臺採硫,將沿途見聞寫成裨海紀遊一書。郁永河於531(農四月12)抵達大肚山, 隔天「渡大溪,過沙轆社,至牛罵社,社屋隘甚,值雨過,殊濕」。611(農四月23)前往苑裡,停留大肚山前後合計12日。

因天雨導致大甲溪水暴漲,郁永河途次牛罵社多日,65(農四月17日)雨後初晴「小霽。余榻面山,霾霧障之凡五日,苦不得一睹其麓;忽見開朗,殊快。」,郁永河虛應牛罵社人勸阻,拄著拐杖上了山頂,看見了大肚山原始植被「既陟巔,荊莽樛結,不可置足。林木如蝟毛,聯枝累葉,陰翳晝暝,仰視太虛,如井底窺天,時見一規而已。」,為文呈現當三百多年前的大肚山頂密生灌木、草叢、喬木等,是個生物多樣性極高的棲地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的何其安先生,綜合文學與生態知識,研究發現裨海紀遊文中的「林木如蝟毛」指的是大肚山的「有刺植物」。
狗花椒雌花,中大肚山
根據台大榮譽教授蘇鴻傑「臺灣地理氣候區及集水區系統」研究,臺灣可以分為47個生態小區,其中大肚山位於苗栗丘陵到北港溪,為第27生態區的中西部近海區(CWCCentralwest coastal region),年降雨量約為臺灣平均降雨量的一半,蒸散量甚至於高於降雨量。這樣的氣候區生長著許多梅花鹿等食草動物愛吃的灌木、草叢。有刺植物因為長刺的保護,減少被動物啃食的機會,加上光亮革質化的葉片,可以減少水分散失,在乾旱氣候區有明顯的競爭力,因此在鄰近台灣海峽的大肚山,生長著數量龐大的有刺植物,深深吸引郁永河的眼光。
只能追憶的茅茨土屋荼蘼香,南大肚山新庄仔犁份
大肚山的有刺植物,在先民數百年「披荊斬棘以啟山林」的奮力開墾下,至今尚可見數量龐大的原生薔薇、菝葜、雙面刺、飛龍掌血、紅梅消、扛香藤、魯花樹、對面花、馬甲子等,還有稀有瀕臨滅絕的狗花椒、豆梨。其中,臺灣九種原生薔薇中,大肚山就有三種,其分布地點分別是:北大肚山清水區的琉球野薔薇,中大肚山沙鹿區的小果薔薇,以及以南大肚山為主,分布最普遍的大肚山薔薇。三種薔薇不僅花開美麗香味芬芳,更具有重要生態意義。



琉球野薔薇(Rosa. bracteata)
低伏或匍匐性灌木,枝條上有彎尖的皮刺,花單生白色花瓣五離生,花朵碩大美麗,仔細觀察每片花瓣都是純白的愛心。 
沿海岸與沙丘上生長,北大肚山清水區是台灣西部分布的南界。




小果薔薇(Rosa cymosa
常綠攀緣灌木,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,小葉3-7片,複聚繖花序頂生,花色白瓣五,雄蕊多數,花柱離生,萼片5裂,邊緣成蓖齒狀細裂。





中大肚山沙鹿區小月谷的小果薔薇,是台灣最容易親近也是最大的族群。2013年春天,大肚山學會的吳金樹老師進行臺灣古道調查研究時,於沙鹿區臺灣大道附近的小月谷發現,由台中市文山社大老師蔡志忠協助辨識。






大肚山薔薇(Rosa kwangtungensis
植株具攀緣性,有長營養莖疏生倒刺,葉互生,奇數羽狀複葉,小葉五至七枚,沿中脈有柔毛,葉背淡綠色,被柔毛,沿中脈和側脈較密,兩性花繖房花序,頂生於繁殖枝,直徑約五至七公分,萼片兩面具毛。 
主要分布在南大肚山。先前以為是光葉薔薇,前靜宜大學生態系主任楊國禎,在大肚山發現這些薔薇葉脈明顯有毛不是光葉薔薇,因為發現葉片特徵地點在大肚山,所以叫大肚山薔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