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

「番黍四時春」紀錄片拍攝計畫緣起2014/06/15

「番黍四時春」紀錄片拍攝計畫緣起2014/06/15
2013年在大肚山做田野調查時,從大肚山頂口中第一次聽到「早仔」~一種紅米陸稻。
耆老們眼神流露出深深的思念說:「早仔是這世間最好吃的東西,聞起來味道有夠香的!」。那時便暗自決定要想辦法找到陸稻種子以進行復育,期盼可以讓耆老們再次回味懷念的滋味。


  大肚山頂的乾園,在五、六十年曾前種植了大面積的「早仔」,後來因為水田的稻米產量增加因而購買米的負擔降低,加上陸稻病蟲害的關係,「早仔」便漸漸消失在大肚山的地景。
經由耆老訪談,我們也了解到除了「早仔」,大肚山多年前也曾經種植過小米、黃梔、菸葉、甘蔗、高粱等作物。

提供土地給我們進行傳統作物復育計畫的地主,建議我們可以種些高粱,因為地主會用高粱綁掃帚,希望可以將這些傳統文化記藝傳承下來,再加上計畫主持人吳金樹的母親林素月在四十年前,在高粱收割季節,會買大量的高粱篙(稈)製作高粱掃帚,騎著鐵馬將成品賣到海線各地,陳、吳兩人對高粱都有濃厚的情感,因此決定高粱為第二個復育對象。
開始「紅腳蹄計畫」*1我們遇到許多困難,第一個困難是種原:不管「早仔」或綁掃帚的高粱,大肚山上已經很久沒有人種植,在大肚山調查了許久,還是沒有辦法找到。後來我們在苗栗找到還在種植陸稻的泰雅族人,雖然不是大肚山早年種植的「早仔」紅米陸稻,而是白米的「秫米陸稻」,但總是有陸稻種子可以種植了。至於高粱,則是在台中農改場研究員的協助下,順利取得兩穗種子。
2013年冬至前夕,在牛頂頭水堀辦理「清水堀護石虎暨圓仔拚石虎」活動後,邀請張吉隆以及吉隆母親來家裡喝茶休息,吉隆的母親看到客廳擺放的兩篙高粱。
吉隆的母親說:你拿這「番黍」做什麼?
我說:要拿這些「高粱」的種子來綁高粱掃帚。
吉隆的母親說:高粱的果穗是「包的」,這個是「番黍」果穗是「散的」。
至此,我們才知道我們取回的是「番黍」,也第一次聽到「番黍」這名。
2014年端午節前夕,開車在彰化平原兜風,在二林鎮崙仔腳路邊,看到一株高大的九芎,便停下車來欣賞九芎,再進入崙仔腳聚落逛逛。
崙仔腳是一個位於舊濁水溪畔的聚落,聚落裡有許多堆疊美麗的紅磚瓦房,還有一些編竹夾泥屋。


  穿梭巷弄時認識了已經82歲的「莊施月聘」阿媽,阿媽指著門口稻埕邊緣長出的番黍,訴說著早年種植番黍來綁掃帚的故事,我們聽得深深著迷就決定了用番黍來連結大肚社與二林社,大肚山頂人與二林老阿媽的「番黍四時春」紀錄片拍攝計畫。



*1:大肚山的紅土,是山頂人對土地深深的依戀,遇到雨天去園裡工作,整個腳總會黏上大量的紅土,大肚山的老農們常自稱自己是「紅腳蹄」,所以「大肚山紅腳蹄計畫」變成為大肚山傳統農作復育計畫的名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