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

大肚山飛行場、大肚山遊園地、遊園路


大肚山飛行場、大肚山遊園地、遊園路

2013年3月24日應邀到臺中都會公園演講:「發現大肚山」
發現大肚山
由東海村陳東常前村長,協助邀請了三位大肚山頂的耆老,分享山上的陳年往事。

三位山頂耆老分享古早以前的故事
年紀最大的是21年次的洪江川老先生,據他陳述與其他兩位附和:
大肚山飛行場是一個「假的飛機場」,裡頭的飛機是用竹子剖成四瓣,紮成飛機形狀的骨架,覆上白紙,畫上一個紅紅的太陽日本國旗,並沒有真正的戰鬥機或傳說中的神風特攻隊。

大肚山飛行場位置
大肚山飛行場


也向耆老詢問確認,遊園路並非傳說中的大肚山飛行場跑道,在飛行場創建前,便存在。
三十幾年前,中秋節的隔天早上,村裡有些人說會到「遊園地」撿拾一些人們留下的食物與回收物,回家食用或賣錢,最近才知道原來那時候大人說的遊園地就是現今的「望高寮」。
大肚山高爾夫球場位置,1935金子常光繪

日本時代稱遊樂園為「遊園地」,台灣第二座高爾夫球場:「大肚山高爾夫球場」,該球場為九洞的球場,1934年12月1日,在現今成功嶺前設置了「遊園地前驛」,以方便人們前往遊園地休憩,由新庄仔往遊園地的這一條山頂南北向道路,便叫「遊園路」。
東海村陳東常村長與投入大肚山人文採集紀錄攝影的李安豐
真相,有賴於即將啟動的大肚山人文採集計畫,訪談更多的老人家,拼湊出更完整清晰的古早大肚山樣貌。

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

東海生活圈新設小學優質化及公共設施通盤檢討建議

2013.03.14.由林士昌議長邀請社區代表與文化局、都發局、教育局、龍峰國小座談

東海生活圈期盼了數十年的小學即將規劃,今天由大肚山居住品質促進會召集人郭達鴻聯繫林士昌議長,並邀請社區代表與文化局、都發局、教育局、龍峰國小座談。


除了小學,也討論了圖書館等社區迫切需要的公共設施,整個計畫已經啟動,接下來要跟這些社區夥伴一同努力,期盼早日實現美好夢想。

下文是我們提供給記者與市府相關局科,對這事情的初步想法:


東海生活圈新設小學優質化及公共設施通盤檢討建議
 大肚山居住品質促進會 吳金樹2013/03/14

大肚山東海生活圈人口稠密,居民學養優良,總居住人口超過十萬人。
因為缺乏都市計畫,所以符合生活圈需求的公園、社區活動中心、圖書館、藝文中心、國中小學...等市民生活的基本公共設施不敷使用,或付之闕如。
其中,期盼了數十年的小學,終於尋覓到合適地點,即將規劃興建,這是讓社區居民雀躍的喜事。
社區裡許多關心新學校的居民,對新學校的規劃以及成立後的使用,有著共同的願望:規劃階段透明溝通廣納民意,學校成立後開放校園提供社區居民合宜使用。
東海生活圈新設小學及公共設施通盤檢討建議
 大肚山居住品質促進會 吳金樹2013/03/14
大肚山東海生活圈人口稠密,居民學養優良,總居住人口超過十萬人。
因為缺乏都市計畫,所以符合生活圈需求的公園、社區活動中心、圖書館、藝文中心、國中小學...等市民生活的基本公共設施不敷使用,或付之闕如。
其中,期盼了數十年的小學,終於尋覓到合適地點,即將規劃興建,這是讓社區居民雀躍的喜事。
大肚山頂新設立小學相關位置
社區裡許多關心新學校的居民,對新學校的規劃以及成立後的使用,有著共同的願望:規劃階段透明溝通廣納民意,學校成立後開放校園提供社區居民合宜使用。

目前具體建議如下
一、規劃階段必須與居民代表討論,以擬定規劃方向。
二、規劃過程必須召開說明會,讓社居居民明白規劃方向,並表達意見。
三、學校面積太小,應爭取中科特定區都市計畫支持,以擴大校地,並整體規劃分期施作。
四、學校規劃時,以學校與社區共用的需求進行設計,讓學校放學或放假時,校園空間可以讓社區大學或社區社團等團體使用,以達地盡其利、物盡其用。
五、學校設計採綠建築規劃,並融入大肚山的特色元素,以友善環境、創造特色。
六、請文化局規劃設置大肚山區域圖書館,並與小學比鄰設立,讓小學生直接使用市立圖書館,培養使用圖書館習慣,以達終身喜愛使用大肚山區域圖書館。
七、請文化局規劃設置大肚山區域藝文中心,並與小學比鄰設立,讓小學生直接使用市立藝文中心,培養文藝氣質,增進文化素養。
八、透過社區討論與投票,讓社區決定小學名字。
九、請都發局針對東海生活圈的公共設施需求,進行通盤檢討。
十、協助社區進行特色校園參訪,暫定一天:南投,兩天:宜蘭。 



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

古道、老樹、水影、甘露寺


古道、老樹、水影、甘露寺

大家都知道,臺灣大道是中部地區連接臺中市區與海線地區最重要道路。

昭和14(1939)年, 臺中州將「台中沙鹿道」列為指定道路,原為12公尺寬的兩線道路,201271臺中市政府民政局局長王秋冬宣布「臺灣大道」正式掛牌,繼續擔任臺中市橫越大肚山的交通主脈。

甘露寺
可能沒多少人曉得,日治初期當時政府便在中大肚山,規劃了另外一條跨越大肚山,連接臺中街與海線地區的重要道路,這一條道路的西段為現今沙鹿區鎮南路(69鄉道),東段則是西屯路;其中,大肚山頂的甘露寺一帶,到臺灣大道這一段約三公里長並未完成開闢。

明治37(1904)臺灣堡圖與地籍圖完成測繪付梓,從臺灣堡圖可以清楚看到,日本政府從臺中街東大墩規劃了一條途經西大墩、水堀頭、甘露寺、埔仔、北勢頭直達沙轆的大道,這一條越嶺道路已經完成地籍分割,從地籍圖上量測得知道路寬度為八公尺,這一條道路便是日治初期,連接市區與海線的第一條「臺灣大道」。

根據西屯區永安國小發行的「咱的故鄉水堀頭」一書記載:
「甘露寺址所在地,原為龍井鄉「新庄仔」陳姓家族之田產,後來為「林厝庄」張姓望族的四位好友將其買下。雖然耕作不易,但位處大肚山稜為當時東西向往來通道之中繼要衝與砲擊制高點,日治時期即設有軍事基地。當時台中州西屯庄佛教佈教所所長廖承祥倡議於此處,利用鄰近兩處湧泉設置茶亭,供往來山海線之旅客駐足休息補充茶水之用,「林厝庄」四位張姓地主亦欣然響應。因此甘露寺日治時期名為「茶亭仔」,為由海路上岸或欲出海往來之旅客駐足休息處。」由此可知,甘露寺前身為熱心公益民眾為體貼往來市區與海線,登高越嶺辛苦所設置的茶水的「茶亭仔」。

選擇這裡設置茶亭的主因,是因為這邊是大肚山越嶺路線的最高點,到這裡民眾便可以歇歇腿,往前的下坡路就不會那麼辛苦了,加上本地在更早以前,便存在兩口終年有水而且水質清澈甘美的水堀,由1904年完成的地籍圖,可清楚看到當時便有佔地165.28平方公尺的住宅,與佔地441.48平方公尺的祠堂設置,可見甘露寺的前身「茶亭仔」設置超過百年,而甘露寺園區的水堀則更早遠之前便已經存在。

根據甘露寺方公告的「甘露寺沿革」:
「民國19年至20年間,將此茶寮登記為甘露寺,由巫判有師擔任住持(俗稱:老師父、師父伯),期間老師父克簡樸實地過著「行者」的生活,直到民國700118圓寂。」

大肚山上許多超過七十歲的老大人,都對甘露寺有深深的情感,因為在這些老大人的兒童時期,在山上養牛或農事,常會前往甘露寺休息,師父伯總會汲取水堀水,用陶壺燒煮,供應給大眾飲用,並諄諄教誨,期勉引導大家行善,因此每年農曆大年初一,這些
小孩便會跟著大人前往甘露寺拜拜,並食用廟方準備的湯圓,祈求一整年的平安,這習慣經過數十年都繼續著,就算現在有的老大人已經九十幾歲高齡了依然如舊也如常,在山上談起甘露寺與師父伯,每個老大人都有著深深的感念,也有著豐富的甚至於是神奇的故事,急切的想要分享。

除了豐富悠久的文化資產,根據102年三月的初步調查,甘露寺園區擁有超過五十年的老樹數十株,種類包含:相思、南洋含笑、龍眼、正榕、鳳凰樹、土密樹、樹蘭、梅樹、無患子、大葉桉、芒果、竹柏、黃槿、刺竹、夜合花等。

動物部分則有:樹鵲、大冠鷲、綠繡眼、黃尾鴝、白頭翁、小彎嘴畫眉、黑枕藍鶲、白腹鶇、松鼠、臭青公、小雨蛙、中國樹蟾、黑眶蟾蜍、臺灣窗螢等,如果進行長期完整調查,應當有更多發現。

甘露寺文史與生態價值都很珍貴,呼籲政府與學術界,重視並作永續發展、良善規劃。

大肚山環境與文化關懷聯盟、大肚山學社 、大肚山永續發展工作室    吳金樹2013.03.1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