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

2012大肚山公民論壇~紅土上的霧雨花之「霧」

在濛濛霧中,探尋
拍瀑拉(Papora)、巴布薩(Babuza)、貓霧栜(Babousach),這些不順口的字句裡,藏著數百年前臺中市先住民的訊息,敬邀大家一起來,從迷濛中撥霧見日,對我們的土地與文化有更多的認識。
大肚山薔薇,台灣薔薇屬植物的新紀錄種。
已知全台最大的一叢,位於大肚山貓霧栜社的傳統領域
1624年荷蘭人進入台灣南部興建奧倫治城,往後38年間,中部一直有維持獨立或半獨立的大肚王國存在。
荷蘭時期從1644~1657年,曾對其轄下各平埔族群進行九次的人口調查,其中以1650年的調查最詳細。
1650年的調查裡,位於中台灣的大肚山共有七個平埔族社:
牛罵社(清水)193人/58戶
沙轆社(沙鹿)106人/30戶
水裡社(龍井)101人/20戶
大肚北社(大肚)97人/25戶
大肚中社(大肚)67人/18戶
大肚南社(大肚)155人/47戶
貓霧栜社(南屯)116人/27戶


當年大肚山七社,其中六社位於大肚山西坡或西南坡。
自伊能嘉矩以來,文史界普遍認同西大肚山六社,是平埔族群的拍瀑拉族(Papora)。
居住於大肚山東南坡的貓霧栜社,日本時代調查認為,與主要生活在彰化平原地帶的平埔族同屬巴布薩族(Babuza)。
但簡史朗老師,經過田野調查與研究,認為原居住在今日嶺東科大附近的貓霧栜社,與大肚山其他六社同為拍瀑拉族(Papora)。
敬邀大家一起來,從迷濛中撥霧見日,對我們的土地與文化有更多的認識。